西藏自治區(qū)黨委統(tǒng)戰(zhàn)部版權所有????藏ICP備18000039號-1????
藏公網安備 54010202000133號
7月27日,由自治區(qū)社會科學院(社科聯)組織召開的藏傳佛教中國化學術研討會在拉薩舉辦。來自中國社科院和陜西師范大學等區(qū)內外15所科研機構和高校的60余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圍繞藏傳佛教中國化這一主題,從歷史經驗、實踐路徑、“多元一體”、科學內涵、時代價值、話語體系構建、交流融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研究視角,展開了熱議。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大創(chuàng)新性論斷,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是新時代黨的宗教工作的重大歷史任務。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了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重大決策。深入闡釋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重大意義和豐富內涵,是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內容,是確保西藏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在西藏的具體實踐。參會專家學者站在黨中央關于“宗教中國化”整體戰(zhàn)略全局高度,對“藏傳佛教中國化”命題進行了學理闡釋。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鄭筱筠認為,宗教中國化與國家最高利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諧一致,這種考量,既來自歷史事件,同時也與社會文化發(fā)展整體格局和趨勢息息相關,從這個層面深入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具有重大意義。
自治區(qū)黨委黨校教授達寶次仁表示,深入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認識和引導藏傳佛教,客觀、辯證地認識和看待藏傳佛教的社會作用,以價值引領性、心理認同感和時代契合性為核心,堅持以“五個有利于”為標準,最大限度發(fā)揮宗教的積極作用,最大限度抑制宗教的消極作用,引導藏傳佛教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為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進步傳遞正能量。
佛教在中國西藏經歷了長期的本土化,與祖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逐步相適應,形成了“愛國愛教,護國利民,順應時代,與時俱進”的基本精神,走出了符合國情特點的中國化道路。在西藏,我們要講好藏傳佛教歷史上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動所發(fā)揮的文化紐帶作用,推動宗教中國化形成扎實深刻的“西藏經驗”。參會專家學者站在歷史、現實和未來時代的高度,深入探討了佛教中國化歷史進程中在西藏本土化即中國化的歷史實踐。
“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有機組成部分,藏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歷史上藏傳佛教是在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歷程中展開的,是在與中原文化互動中發(fā)展演變的,藏傳佛教的興衰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新時代要闡釋好歷史上藏傳佛教與中原大地的交流互鑒,共同成就中華優(yōu)秀文化共同性。”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班班多杰如是說。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夏吾李加認為,新時代我們更要講好藏傳佛教愛國愛教的歷史傳統(tǒng),講好藏傳佛教推動各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不斷弘揚藏傳佛教愛國愛教優(yōu)良傳統(tǒng),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藏傳佛教中國化的提出,是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在西藏的具體實踐。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持續(xù)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深化藏傳佛教教義闡釋工作,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浸潤藏傳佛教,建立正常健康的藏傳佛教秩序,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參會專家學者站在祖國和人民的需要、順應時代的高度,深入交流了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現實路徑。
青海省社科院研究員完瑪冷智認為,要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貫穿始終,尊重信教群眾的宗教信仰,讓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常態(tài)化,通過依法打擊一切分裂祖國、破壞社會穩(wěn)定的行為,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西北民族大學教授看本加認為,藏傳佛教中國化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倡導是一體的、一致的;藏傳佛教的中國化必須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必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進行,必須發(fā)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作用。
“在藏傳佛教教義教規(guī)的闡釋中,要自覺融入‘五個認同’以及尚和合、崇仁愛、重民本、求大同等中華文化精神,將弘揚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視為本能的職責使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用‘和諧包容’‘團結統(tǒng)一’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塑造藏傳佛教,積極深入挖掘和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實,推動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交往交流交融;推動藏傳佛教與其他宗教、宗派的交流互鑒,建構宗教中國化的共同話語。”自治區(qū)黨委黨校副教授向龍飛說。